拉姆安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比起拉姆相信爱情,90岁奶奶坚持还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康复成果展 https://m-mip.39.net/sports/mipso_5792159.html
作者:东方鸿鹄昨天,看到网上有两个故事,虽然画风不同,却想放在一起聊聊。01刷屏文章《另一个拉姆》,女主叫马金瑜。年出生的马金瑜,是新疆兵团子弟。从小刻苦读书,“就算腿冻坏了也要去上学”的她,大学毕业后,年进入媒体圈,曾供职于新京报、南方人物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国内知名媒体。年,马金瑜在一次采访中遇到了蜂农扎西。善良,是马金瑜对扎西的最初印象。“他的心里特别干净,像山上的泉水一样”。47天后,她与扎西闪婚,并嫁到了青海玉树州贵德县。这是爱情的神话,也是悲剧的开始!婚后,马金瑜和丈夫酿蜂蜜、收花椒、拉黄菇。年,马金瑜通过电商开了微店。然而婚后不久,马金瑜遇到了很多当地藏族女子常见的遭遇——常常被丈夫扇得鼻青脸肿。马金瑜自述,年,扎西一次酒醉半夜回来,询问她是不是和他的藏族朋友(男子)有事,然后突然暴打,拳头不断砸在她的头上,最后被打得小便失禁了。一直打到早晨,医院,检查是眼球血肿,眉骨骨折。仅仅不到一个月,扎西和一个藏族女工在一起被她撞见,她抓着他的衣服问,为什么?我被一脚踹在肚子上,开始流血了。年元月春节,他半夜溜出去和一个藏族女大学生开了房,也是之前来这里工作的女孩。曾经的美好,变成了家暴。马金瑜提出离婚,丈夫说,你不能走,你走了我做不了这些事(电商),我一个人也养不活三个孩子。马金瑜勉强熬着,不知道前路在何方,每一次挨打受气,她出门后,女工都到黄河边去找她,这个县城离黄河很近,每年都有跳河寻短见的媳妇。……马金瑜说,今天写这一切出来,只想原原本本地把自己曾经离开青海那个县城的谜底揭开。对于马金瑜的遭遇,有媒体联系到扎西,得到了却是另一番解释。扎西自称原名谢德成,今年40岁,汉族人。他说家暴与出轨“都是没有的事情”。扎西承认,确实在年端午时伸手打过她一巴掌,因为那天他父亲喝了酒,马金瑜一直喳喳哇哇骂他爸爸,他夹在中间很为难。对于出轨,扎西说:“可能是她误会了,当时她看见我跟另一个干活的女工在喝酒,并不是出轨。”扎西说,年7月,自己发现三个孩子被母亲带走后,至今与他们没有取得联系。“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她偷偷摸摸把三个孩子带走。”马金瑜文中遭遇家暴,无奈选择带三个孩子逃离。对于丈夫来说,却是“偷偷摸摸不辞而别”!02马金瑜的文章,网上阅读量破千万。对于马金瑜自述遭遇,有人同情,也有人揶揄和不解。特别是,遭遇了这么长时间的家暴,她为何从来不报警。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这或许是马金瑜一直隐忍的原因。作为曾经的媒体人,马金瑜的经历和文字,足以感动读者。敢爱敢恨,马金瑜的爱,说不上浪漫和感人。尽管她陶醉其中。婚姻的不幸,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无辜。爱情只是欣赏对方的优点,而婚姻则需要包容对方的缺点。这对夫妻,或许都没有做到。我好奇的是,对于扎西这个男人,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和孩子父亲一起的村民说,借五千块,你都拿不出来,你媳妇把钱管着,你算个啥男人?把一个女人家管不下?治不服?孩子父亲的亲戚给他说,这个啥电商生意,你一个男人做不了吗?非要让一个女人骑到头上?你把她治不服吗?”这段文字选自马金瑜自述。或许可以从另一侧面,让我们洞悉扎西的内心。这不只是男人的大男子主义表现,而是隐藏在扎西内心深处隐隐的自卑。换做任何男人,都会有。只不过,有人会包容,有人会发作。女主的强势和高调,是扎西无法驾驭的。当然这不是马金瑜的缺点,正是她的个性和特质。媒体的从业经历和获奖经历,足以表明她的优秀。一再指责对方,没有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或许是悲剧根源。婚姻的悲剧,从来都要两方主导。“爱情,它是上天给予世间的我们最美丽的礼物之一。我依然相信它,相信美好的一切。“这是马金瑜的自述最后所言。年轻时选择义无反顾地相信爱情,是想得简单,无牵无挂,等经历的事多了,可能想法就会变了。不是爱的人变了,而是自己的心情变了。说实话,鹄哥不喜欢这样的表述。如果马金瑜遇到家暴,觉得不幸福,直接报警离婚就可以了,没必要写出来。蹊跷的是,可据当地警方称,一次报警也没有接到过。文字是马金瑜最擅长的。如果她曾经义无反顾去爱的男人,真是十恶不赦的渣男,那她的人品也好不到哪里去。03很多人感动于马金瑜的文字,是她因为她的身份和遭遇。同情弱者,是人的本性。但婚姻是两个人的私事,外人只听一方之言,去指责另一个人,总是有失偏颇。马金瑜到底经历了什么,真不说。让我感动的是浙江“诚信奶奶”陈金英的故事。30多年前退休后的陈金英开始创业,做中老年羽绒制品生意。一年销售额曾超过千万元。年,陈金英投资多万元建了新厂。年9月公司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当时,有人劝陈金英申请破产。按照公司法规定,申请破产意味着用公司资产抵债,无需个人再掏钱还债。“这哪成啊欠了别人钱是一定要还的!”陈金英先是以万元的低价转让了新建的厂房,接着卖掉了市区的两套房子。还剩多万元债务,陈金英决定,继续卖羽绒服还债。从年开始,陈金英带着几位熟练的工人,租了厂房继续生产羽绒服,她没想到的是,再也没有像以前一样的销路。为支付工人的工资,陈金英开始去街头、老年公园,摆摊叫卖羽绒服。特别是严寒的冬天,当时年过八旬的她,也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在户外一待就是一整天。当时有人问陈金英,一大把年纪了还欠着别人这么多钱,是否会发愁。她却笑着说:“发愁是没有用的,只有把身体保养好了,才有能力把这些钱给还了!”2月5日,90岁高龄的陈金英来到金华老家,递给侄子陈其德7万元钱,还清了她10年借款里的最后一笔。这10年里,她一共还了万元。陈金英老人的经历,却让我感动。退休后创业,破产后70多岁了坚持还债。她所做的一次选择,都都值得我们学习。信义是稀缺的东西。马金瑜和陈金英,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两件事,没有任何可比性和相似处。唯一关联的,是这两个故事,出现在了同一天的新闻中。马金瑜的经历,除了她自己,别人再怎么感动和同情,很快都会忘记。但陈金英奶奶,却会让人永远记得。哪怕大家都渐渐忘记,但哪些拿到陈奶奶还款的债权人,却不会忘了一个华发老人的信义和坚守。让90岁老人都用心捍卫的品质,是这个世界最稀缺最可贵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