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安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2种绘画构图法上篇 [复制链接]

1#
眼部白癜风的治疗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huanzhetiandi/xindejiaoliu/25460.html

WEIYI

WatchEstheticsInterpretationYoungsterInstinct

南齐谢赫的著名的《六法》中,第五法是“经营位置”。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构图”。可见自古以来,构图被认为是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构成绘画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学习绘画和进行美术创作不可缺少的知识。

本文分享12种绘画构图法(上篇)1-6种

(一)平行垂直线构图

垂直线一般给人以稳定、沉着、庄重之感,它可以同时将一排主要形象展示给观众。平行的垂直线组合可以利用形象空间位置的不同,高矮的不同,两端的开放与内合的不同,形成画面表现的变化。这种组合类似文学中的叠句,画面中形象的层层叠出,是加强形式感染力的一种手段。董希文先生的遗作《开国大典》(见附页插图图一)正是利用这种结构形式表现了庆典的盛况,天安门城楼上的圆柱构成的平行垂直线更加强了稳定、庄重的感觉。画面中垂直线集中在左侧,使地平线明显有向右展伸的视觉倾向。这种分割方式使场面十分开阔,毛泽东同志竖立其中,取得了画面中心的突出地位。

平行垂直线构图又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1.上下穿插,直通到底:形式感是向上下两头延伸,形象高大,具有舒展畅通之感。

如附页插图图二《永乐宫壁画》(局部),以这种形式感出色地表现了天神的形象。

2.由下而上长起,在画面的上部空间停住:虽停住,却更有向上涨起的势态,这种构图形式不再有同时向上下延伸的感觉。如。图二十一《树问村道》的画面中两排树由地面长起,更突出了树木生机盎然的形象。这是仰视构图特有的形式感。

3.由上而下悬垂:这常用于俯视构,有插入地下之感,杨燕屏的《白杨礼赞》(见图二十五)运用这种构图形式,使长于表现严肃、庄重题材的平行垂直线构图在视觉功能上又从相反的方面得以变化。

(二)平行水平线构图

水平线在画面中,可以对画面情绪产生抑制作用,这是由水平线的平静、稳定的特性决定的。当这种水平线成为画面形式的基本格式时,体现了安宁、平静的意境。五代董源的《潇湘图》(见图二十六)正是运用平行水平线的联系,使画面明显地具有向两边延伸的形式感,表现出宽阔,娴雅而幽静的境界。

水平线的抑制作用尤为突出地表现于珂勒惠支的组画《农民战争》之一《俘虏》的画面结构(见图二十七)。画面中俘虏们各种挣扎的动态以及劳动者那些宽厚的体魄、强健的骨骼、肌肉和扯乱了的衣襟形成各种动乱的曲折线条,表现了被俘者的强弱不同的反抗力量。然而这种抗争的激情又显然受制于捆绑的压力,这种抑制力体现在人群头顶、脚底以及绳索所形成的三条水平线。这两种相反的视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以更强烈的效果表现了作者的意图。德国著名版画家珂勒惠支使具有冷静、精细,端庄而严谨风格的德国绘画的叙述性传统发展到追求强烈、单纯而概括的表现形式,由此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当她作画时,激情浓缩到几根有力的线条,构图的形式感自然会大大加强。

平行线实质是同一感觉的重复。同一感觉在多次重复时,有强调这一感觉的作用,而当着几条平行线前后交错时,这种位置差就必然产生运动速度的感觉。无论是平行垂直线、平行水平线或平行斜线处在上述情况下,都会同样产生运动和速度的感觉,只是三者的运动方向不同而已。

图二十六潇湘图(五代)董源

珂勒惠支组画《农民战争》之一《俘虏》的画面结构(见图二十七)

汉代画像砖《骑吏戟幢》(见图二十八),对骑乘速度的表现,就是画画中利用了平行水平线的位置差所具备的视觉功能。

(三)平行斜线构图

斜线给人以倾倒的感觉,倾斜必然要产生动势,这是出于人们共同的生活经验。斜线在构图中平行重复出现时,就形成平行斜线构图,这种构图形式具有不稳定的特点。

我们比较一下麦绥莱勒的两幅作品:《新的军队》(见图二十九)和《以什么名义?》(见图三十),很显然,麦绥莱勒利用倾斜程度不同的平行斜线,在两个画面里明确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不同的速度,以及程度不同的紧张气氛,前者雄壮而稳健,后者却是紧张而动乱;前者动势向前,速度较慢,而后者动势向后,表现了疾速掠过的痕迹。从速度和气氛看,平行斜线的倾斜程度及其疏密和交错的位置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对角线构图

斜线分割恰成对角线时,又形成对角线构图。如图二十二《梅杜萨之筏》,从画面的左下角直伸向右上角,对角线是画面中最长的斜线,因此其势态对视觉的影响也最强烈,这是对角线构图的特点。然而在对角线构图中要注意:形象组合的外轮廓线不能完全重合于对角线,而要在某些地方有所突破。在《梅杜萨之筏》一画中,桅杆和帆组合成的一个倾斜三角形突破了对角线,使画面空间的分割避免了绝对均衡而呈强弱对比。

(五)十字架构图

水平线与垂直线均有平稳之感,两者相交呈“十”字,则更加强画面的规整、稳定和肃穆的感觉,往往与基督教的“十”字架给人的感觉相近。这种构图形式经常运用于严肃、庄重或悲壮的画面,或借以表现神圣的形象和场面。仅举几例:

图三十一克拉姆斯阔依的《无法安慰的悲哀》

十九世纪俄罗斯画家克拉姆斯阔依的《无法安慰的悲哀》(见图三十一)将横竖两条黑色块组成“十”字,占据画面的最大空间,加重了形象内心的沉重感图三十一无(饿)法克安拉慰姆的斯悲阔哀依这种结构形式本身就具备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珂勒惠支在《农民战争》组画之一:《战场》一画中(见图三十二),选取的角度使母亲那弯曲的身躯前后重叠,其外轮廓线粗犷有力,不仅体现了一种紧张的压迫感,而且与地平线形成粗壮的“十”字交叉,有力地表现了悲哀与恐怖融为一体的情绪和意境;夜暮使母亲面部的形象无法清晰地刻画出来,然而作者通过简洁的“十”字架构图、有力的外轮廓造型以及明暗色调和气氛,在表现上充分体现了母亲的内心情感,而它的表现容量大大超过了面部刻画所能给人的感染。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绘画巨匠之一拉菲尔的《西斯廷圣母》(见图三十三)在画面中从圣母到下边两个天使的内在联系呈垂直线,圣母两侧的两个圣徒的头部在同一水平关系中恰成水平线联系,垂直与水平的交叉呈“十”字架,使画面自然产生一种神圣、庄严而不可侵犯的气氛。画面中表现了轻风微拂,随之裙襟轻轻飘起,使画面的神圣的气氛中:更揉进了爱的温情,揉进了人的真切的情感。“十”字架构图在这幅画中的运用充分表现了作者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的精神特质,这也确定了这幅作品构图形式的特色。

从以上三件作品可以看出“十”字架构图的具体运用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必须与内容、情感、气氛以至思想的要求相适应。

(六)“S”形构图

亦称为“之”字形构图。我们知道一根电线杆笔直而立,使人感到单调、生硬,而目乏味,一眼即可看到底,而树木的自然生态却由于它们的弯曲、扭转、伸展和相互穿插与交错形成千变万化,使人感到意趣无穷。同样,伸向远处的曲径自然要比笔直的路径更富于节奏的变化。

当着画面中主要轮廓线基本呈“S”或“之”字形的联系时,这就构成“S”形构图,它的美感也就在于这种形式的回转、曲折变化。

“S”形构图通常有两种:

1.画面中主要轮廓线构成“S”形,从而在画面的平面分割形式中起主导作用。

例如:图三十四拉菲尔的《座椅上的圣母》和图三十五鲁本斯的《钉在十字架上》,这两幅均属上述同类型的“S”形构图,这一多种形式强调主要轮廓堂竿线在““S”形中寻求呼应和联系。

“S”形构图在中国画中,称之为“之”字形布局,也是强调图三十五(佛兰德斯)鲁本斯钉在十字架上平面分割的曲折变化和内在联系,其中作者更着意于“起、承、转、合”的形式规律的运用。例如宋代郭熙的《早春图》(见图三十六),山水的形象在画面空间中依“之”字形曲折、回转,形成这幅作品在画面结构上基本形式。

2.在画面结构的纵深关系中按“S”形伸展,这是“S”形构图的另一类别。它在视觉顺序上对观众的视线产生由近及远的引导,诱使观众按“S”形的顺序,深入到画面的意境中去。这也是对画面空间进行立体分割的一种形式。例如图三十七普拉斯多夫(苏)的《法西斯蒂飞过去了》,作者通过被打死的牧童、地界、倒下的牛和树丛等联系成“S”形,由近及远,直引向天边飞过去了的德国法西斯的飞机。这种构图形式的运用,不仅使形式的变化协调于完整的内在联系,而且对于情节的联系也具有明确的视觉引导作用。

未完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