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有这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孟子说:文王望道未之见。
佛家说:自性本空。
道是宇宙的终极奥秘,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为道;在佛家被称为涅槃、真如、自性;在西方被称为上帝、安拉等等。
不管在哪一种文化中,对道的描述表面虽然相差极大,但实质却是一样的。
苏轼的‘道可致而不可求’是在儒家文化的框架内对道的性质的一个描述。儒家是注重现实的流派,对道的性质这些精神的、形而上的内容并不侧重。
直到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思辨内容再用儒家的框架对道作了很清晰的论述。
阳明先生称道为寂然不动的本体,它无形无相又包含一切。无形无相即不可见,不可知,当然也不可求。
道包含一切,不管遇到什么事物,道都有以应之。
人是按照上帝的模样制造的,所以道(上帝)的运行方式同样存在于我们人之内。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物我们的心都自然会感应到天理,此为良知。
人并不能总是按照良知行事,因为我们人执迷、滞积了很多个人的内容,是为私欲。私欲就像乌云遮蔽太阳一样遮蔽了良知,所以有志于道的人就要时时刻刻去克己私欲,让良知照耀自我,这就是致良知。这就是苏轼所说的‘道可致’。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下佛家的说法。一本《金刚经》到头来归为一句: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即不住于自我,不执迷于自我的私欲;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被自我羁绊,让自性通过心随即应变。